新闻中心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是颅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级别较高的脑胶质瘤患者存在生命危险。虽然临床上可以通过手术后进行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脑胶质瘤浸润性强,恶性增殖能力大以及向周围脑组织的侵袭能力迅速,且对化疗药物的低敏感性等原因,常常在治疗后复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仍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难题。神经胶质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在所有颅内原发肿瘤中的占比高达46.0%[1]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且具有许多医学和生物学利用价值,被誉为第3次医学革命再生中的万能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最初是从骨髓中分离出来,由于最初发现的数目稀少,而且对其了解非常有限,在当时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骨髓基质细胞[2]。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大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的希望,它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组织获得,如脂肪、脐带、羊膜、胎盘等,且易于扩大培养,具有避免免疫排斥和归巢能力强等一些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使其称为治疗的重要资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和潜在成瘤风险相对于较早发现的干细胞比如胚胎干细胞等都要低得多,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



In’t Anker等从脐带中分离培养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现其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且相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增殖能力和更强的分化能力[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收集容易的特性,在脐带内衬,血管周围组织和沃顿胶质等组织中都可以收集。与胚胎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是无争议的,它们显著的增殖和分化潜能和促进组织修复和调节免疫应答的特性,使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应用均日趋成熟。


无论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还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对脑胶质瘤进行治疗并且表现除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公认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4]1)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归巢特征来进行调节和修复肿瘤区域组织,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作用于脑胶质瘤;2)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帮助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能够诱导瘤灶内肿瘤细胞凋亡;3)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作为治疗基因为载体将外源性抑癌因子作用于脑胶质瘤。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特定的基因修饰可以对特定肿瘤细胞表现出强烈的跟踪追击能力。研究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能够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并且改善了肿瘤微环境。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缺少临床试验的验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间充质干细胞一定能称为治疗脑胶质瘤有效的临床手段。


在细胞治疗中,细胞的安全性是备受热议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外源性细胞移植到体内会严重影响内环境,并且可能会致瘤。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动物试验还是临床试验中干细胞移植还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具有较强增殖分化能力,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有望称为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的首选细胞[5]。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说无论是在动物还是在临床上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的研究都比较少。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治疗脑胶质瘤具有良好的前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治疗脑胶质瘤的一种方法手段,其不光是因为它的迁移能力较强、免疫排异反应较弱、肿瘤趋向性强等特点,而且还以为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瘤屏障。虽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上的发展还比较困难,但随着干细胞的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新技术的出现,干细胞基础研究将会更快向临床实践研究转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补充治疗方式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虽然现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极其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6]。比如,在动物实验中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和临床实践中却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和细胞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将会发现更加安全有效的干细胞治疗方式,干细胞技术将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相信不久之后,神经脑胶质瘤的治疗将翻开新的篇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手段也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Wu J, Izpisua Belmonte JC. Stem Cells: A Renaissance in Human Biology Research. Cell.2016 Jun 16;165(7):1572-1585. doi: 10.1016/j.cell.2016.05.043. PMID: 27315475.


[2] Zhou X, Contreras-Trujillo H, Ying QL.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nserved mechanism of pluripotency maintenance. Curr Opin Genet Dev. 2015 Oct;34:1-9. doi: 10.1016/j.gde. 2015. 06. 002. Epub 2015 Jul 13. PMID: 26183186.


[3] Baghaban Eslaminejad M, Malakooty Poor 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 a potent cell sourc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World J Stem Cells. 2014 Jul 26;6(3):344-54. doi: 10.4252/wjsc.v6.i3.344. PMID: 25126383; PMCID: PMC4131275.


[4] Nakamura K, Ito Y, Kawano Y, Kurozumi K, Kobune M, Tsuda H, Bizen A, Honmou O, Niitsu Y, Hamada H. Antitumor effe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 rat glioma model. Gene Ther. 2004 Jul;11(14):1155-64. doi: 10.1038/sj.gt.3302276. PMID: 15141157.


[5] Watson N, Divers R, Kedar R, Mehindru A, Mehindru A, Borlongan MC, Borlongan CV. Discarded Wharton jelly of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a viable source for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Cytotherapy. 2015 Jan;17(1):18-24. doi: 10.1016/j.jcyt.2014.08.009. Epub 2014 Oct 18. PMID: 25442786; PMCID: PMC4274214.


[6] Akimoto K, Kimura K, Nagano M, Takano S, To'a Salazar G, Yamashita T, Ohneda O.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hibit, bu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proliferation. Stem Cells Dev. 2013 May 1;22(9):1370-86. doi: 10.1089/scd.2012.0486. Epub 2013 Feb 4. PMID: 23231075; PMCID: PMC3696928.


联系方式

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科技创新中心405号

yhsw33399@163.com

028-85217799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在线留言
COPYRIGHT © 2017 成都高翠银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8516号-1